地下暗流

寒冷,非常的寒冷。这样的感觉通常来自一个病人,例如浑身感染了大肠杆菌而无治疗。但确信的是来自内心,来自表皮,来自身体,无法控制。呼吸仅仅证明存在,微弱刚好被鼻子端走,更深的呼吸反而如同自己在空气里溺水。我只能蜷缩在床的一角,盖上很厚的被子,倚靠两个枕头搭成的软墙,艰难地磨蹭感受合适的角度使自己能够继续呼吸,无力诅咒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只希望他们都好不要妄动。闭上眼睛,冥想漆黑超然的一切。此刻我仿佛就是瞬息的全宇宙,瞬息的全宇宙便是我。一切来自于我,但我要从漆黑中摸索,终结某种来自虚无的没有事先声请的劫掠,使自己得救。渐渐皮肤有了一些温热,下半部分还是寒冷。它冲突却没有界限,黑暗中有许多射线,不流动,笔直,坚硬,细。自己则被抛掷在原点以外做无能的观察者。我挣扎着凭借这时尚能想起的旧物的记忆,对所爱之人的温存的想象,勉强抓住了那条真实的指向,那个真实的词语,让自己的眼睛在整个夜幕下面披上那条舒适的黑色毛毯。想起一首诗

Why Bother

Because right now there is someone

Out there with

a wound in the exact shape

of your words.

(from <The Second O of Sorrow>,  by Sean Thomas Dougherty)

现代戏(2):相关性的结构

Huangpu riverside trail, Shanghai

竹语

diseases, pests and fungal infections of bamboo

修复弯折的非接触式IC卡

昨天回到家,发现自己忘记带一个房间的钥匙。这个储物间有窗,通过高楼外墙的狭小走廊连着主卧,我并不想冒险翻越主卧的窗户从外面钻进去。不幸中有万幸,这个房门的锁是结构简单的普通球形锁,可以用一些塑料卡片(比如公交卡、信用卡)技巧性开启(仅限非常弱的球形锁)。

于是脑子一热把我的学生卡拿来撬锁了,结果学生卡被弄弯了。次日拿回学校,发现读卡机无法感应卡片。虽然我的学生卡很快就要到期,但是留着毕竟有用,所以还是想办法修复。

矿泉水评价

由于某些原因,我非常喜欢喝弱碱性的矿泉水。在香港很容易买到各种各样的矿泉水,略作记录。

声明:本文允许标注出处的转载。本文中的评价具有相当的主观性,本人不对由此产生的任何社会影响负责。

DAC with Quad Philips TDA1305T

pic from Taobao.com

三四年以前买了自己的第一个解码器,基于 AK4490。出来的声音的解析度很高,现场感不错,但是数码味比较重,声音生冷,就好像没有感情的电子合成器很努力地想发出真实乐器的声音。

A Bite of Ristorante Acanto Milano

在都灵度过不甚满意的两天,坐火车来到米兰。

在米兰的第一天晚上在一家中餐馆解决晚饭。一盘老干妈回锅肉,一盘老干妈炒饭,一盘老干妈口水鸡,收费21 欧。。。反正我快吃吐了。

第二天早上,去米兰大教堂和周边。大陆假期已无余额,广场上只有零零落落的港人和台湾仔。排队坐电梯的时候看到了 MC Jin and his wife (???),也许是认错了。

暴走一上午,回到酒店睡到傍晚。醒来,仍然是孑然一身。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此时没有爱,应有美食相伴。打算找个好点的餐厅吃饭。想起《厨王争霸》有一季中国厨师 vs 意大利厨师 里面有一集,来自“米兰鱼吧”的厨师很有个性,实力深不可测,好像是那一季里面唯一能在中国赛区取胜的意大利厨师。可惜我想不起“米兰鱼吧”对应的意大利文是什么了。。。作罢。打开 tripAdvisor 随便找了家附近有米其林一个餐盘标记的餐厅(也就是 “good cooking” 的意思)

于是我来到了 Ristorante Acanto Milano,感谢服务员阿姨很有礼貌地接待了我这个强行 walk in 的家伙(高级餐厅一般要预约的)。

模仿我的人都是我的影子

这一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开会,描述我的方法,之后的几星期,偶尔能看到隔壁桌上出现了一些和我说的东西非常类似的文章。一开始没有在意这些事情,因为现在 IR 的思路实在太受限制,撞车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看这几年的文章,感觉大家都一副办法不多的样子:要么自己创造数据集,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要么就是靠 “change problem setting” 曲折求生。(顺便说一下,CIKM18 那篇研究 “Entity Attribute Identification” 的文章的作者,你们也许应该阅读一下或者引用 “CUIS team for NTCIR-13 AKG task” ,原因自己想。想到第三作者曾经对困境中的我给与了无私的帮助,并且这篇文章用更好的框架描述了这种方法,just let it go)

然后呢,就是渐渐看到“XX+smoothing”、“XX+type information”、“XX+data augmentation+LTR” 之类的新文章出现。虽然这些文章在方法上和我的那一套东西可能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如此相似的方法论着实让我心生忧虑。怪自己过于平庸,只能想到这些烂大街的东西,而且还手慢总是做不出来。

看懂了我想说什么的人可能会觉得作者神经病。但是作者想说的是,

 

是时候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尊重和真实了。

最近在干嘛

之前生活在被别人有意无意限制的社交圈子当中,每每于虚情假意和狡诈中觉得压抑。最近来到广阔的天地呼吸新鲜空气,才明白那些社交毒蛇其实可以一脚轻松踩死。换句话说,做自己的事情真的无须理会别人,刺探和试探也敌不过光明磊落。

CIKM的文章被拒其实是计划中的事情。这篇稿子火力全开,攻击了几个我很讨厌的 entity retrieval 方法论,只想激起一点涟漪。所以最后连 review 都没看。这一年自评对这个领域的微小贡献主要有二:一是强调了 knowledge graph structure 的独特作用,二是尽绵薄之力发了一些简单的论文,试图引起关注,造一个时势。在我觉得势单力孤的时候,正巧碰上了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tity Retrieval (EYRE ’18).

说实话我们对这个新研讨会的背景感到有点疑惑。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有人愿意召集同行讨论 entity retrieval 这件事,不管意图如何,都是值得赞赏的事情。所以 I will attend this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