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相关性之结构(iii)
考虑如下有三人的场景: A, B 和 C。A 发布信息,B 接受信息并产生一种解读,或者说是一种想象,B 将解读告诉 C,C 接收到解读之后进行一个相关的动作。如此 A, B 和 C 形成关系 A-B-C。在不同的论题和论域里 A-B-C 的性质是不同的。 比如图的传递闭包满足 A-B-C = A-C;欧式几何空间里的距离满足 (A-B) + (B-C) > (A-C)。 在相关性的世界里,A-B-C 的性质是不确定的。如果 B 很擅长解读和传授信息并且 C 很愚蠢,那么“存在”一种“度量”使得 (A-B) + (B-C) < (A-C);如果 B 很愚蠢但 C 很聪明,那么就存在一种度量使得 (A-B) + (B-C) > (A-C)。如果相关性是一种实体,那么测量相关性就是在对某些实体的特性做算术。如果相关性是一种概念,就会发生实体和测量的分离。很显然日后人们不会满足于寻章摘句式的检索,而是试图查找一些演绎方式、一些逻辑方法或者一些观点。
一般的相关性是二元的:“query” 和 “document”——至多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 “context”,比如知识库 (knowledge base),一些 web objects 的集合等等。以前有一些 “query” 和 “document” 基础上添加一个 “user” 然后考察 “feedback or effect of user behaviour” 之类的文章,它们实质还是 context,仍属此类。而要表达一个完整的关系往往需要三个或者更多的实体。
在前段时间我给自己的博客加上了一个声明页面,说明本博客内容的权利信息,简单概括就是“随便用,后果自负,博主保留解释权”。写出来传播的东西就已经是过时的,更有意义的东西永远是将要被写出来的。如果我要在网上发表言论,我会以自己的风格进行写作;如果我要发表论文,我会按照学术的流程工作。因特网上的个人写作就好像是站在田野上撕下笔记本的一角放在手心里写几个字,然后目送它被风吹到看不见的地方,无牵挂最开心。